故事的第三位主角登场,朱棣,职业:皇帝(篡位),性格:和他爹一样。南京皇宫里的一把大火后,朱允炆失踪了,雄才大略的永乐大帝喊着:“犯我中华者,虽远必诛之”的响亮口号登上了历史的舞台。“靖难之役”改变了历史的进程,这次篡位对百姓们而言不见得是件坏事,但是对于朱家皇族而言,自相残杀却是不幸的,对于朱元璋手下逃得活命的大臣们更是不幸,因为他们又将面临了一次清洗。
朱棣从篡位成功的狂喜中和灭方孝孺“十族”的疯狂中清醒过来后,发现了一个他爹曾经面对过的尴尬局面,“皇位来路不明”,而且他的情况更加严重。朱元璋的皇位是从外族手里夺来的,对天下的百姓多少还有所交代,而他的皇位是从侄子手里抢来的,为天下人所不齿。
所以他也想到了玉玺,于是迫不及待的重启了金牌的寻找,但是更尴尬的是,在他爹屠刀下残留下的几个知情人,却又都死在了他自己的手里。后悔也晚了,他只好挑选出三位忠诚干练的人,接受了秘密寻找金牌的任务。
说到这,郑椋高高的抛起了手中的金牌,金牌在空中翻了无数个跟头,又稳稳的落在了他的手里:“这三个人,分别是成国公大将朱能,历仕六朝的名臣胡灐,亲信宦官郑和。”
我一听这话,立刻站了起来,大声说道:“你那意思我是胡灐,胡大人的后代?这不可能!我家世代行医,充其量也就算个乡下的小地主,而且我们家的族谱我倒背如流,和六朝重臣胡灐没有丝毫的联系。还有你,你姓郑,那你是郑和的后人?他不是个宦官吗?宦官哪来的后?”郑椋拍了拍的肩膀:“胡哥,别激动,你家世代行医不假,《卫生易简方》、《芝轩集》、《律身规鉴》这几本医书你不会不知道是谁写的吧?郑和是宦官,可郑和也有亲兄弟啊。你先别打断我,话要一句句说,事要一件件讲,等我说完了你再问。”说着他看了一眼桌子,“还是先吃点东西吧,你不饿,嫂子也饿了。”
我才想起来已经一整天没吃东西了,郑椋这么一说,感觉肚子还真饿了,于是倒了杯啤酒,一饮而尽,又和紫毓一起吃了点东西。郑椋也喝了口水,休息了一会才又接着讲起。
北宋末年到明朝初年相隔200多年了,九块金牌失落到全国各地,有些现世了,有的压根就没有一点音讯。所以只能从现世的几块金牌入手。据南京皇宫中太监回忆,建文帝就随身佩戴着一块,但是建文帝失踪后金牌也不见了。建文帝又是朱棣皇位最大的威胁,朱棣必须知道他的生死,于是他派当时的户科给事中胡灐以寻找张邋遢(张三丰)为由,遍访全国各地的郡县山川,同时也暗访金牌的下落。
在胡灐在陆路寻找建文帝和金牌下落的同时,朱棣又派遣自己亲信的宦官郑和下南洋,从海路寻访建文帝的下落和寻找他所带走的那块金牌。
后来安南叛乱,有逃过来的汉民称一块金牌流落到了安南,于是朱棣派心爱的大将朱能前去平叛和打探金牌下落,可惜朱能病死在了途中,查询无果。最后朱棣又从蒙古俘虏口中探知,有块金牌流落在了蒙古境内,朱棣为此不惜多次亲征蒙古,最后自己也死在了归途中。说到这郑椋停住了,我以为他要休息一会还要接着说,结果这一停他竟然说讲完了。
“完了?建文帝找到了吗?金牌呢?郑椋你接着说啊!”紫毓早被这个故事深深吸引了,忍不住说道。
“答案就在你我手里,找到金牌了,但是没能集齐。建文帝的下落当时郑姓这支人没有寻到,据说你们家老老……老爷子找到了,但确切的消息只有当事人太祖和胡灐知晓。朱棣驾崩的时候,朱家家主早死了少主年幼,郑家人都在南洋,只有胡大人赶过去见了一面。在那之后朱棣就下了一道秘旨,命令三家人选出精英继续追寻金牌下落,直到集齐金牌为止。而且赐三家人最高的荣誉,所选中之人可以按帝系排辈起名,视为皇族。当然虽有此特权,但在大明朝的几百年里,三家人是无人敢用此特权的。直到明亡后,为了缅怀先朝牢记使命,几家人才不约而同的用起了朱明王朝帝系的排辈世系。”
我沉吟了片刻,问郑椋道:“这些是谁告诉你的,为什么我们家族却没有留下一点相关的信息?”
“自然是祖辈传来的,朱胡郑三姓的家主为了保守秘密,每次只在家族中挑选两名优秀的后代负责寻找金牌,而且规定两个人不能同时外出,以确保秘密不会失传。被选中的人不一定是长子,也不一定是嫡出,只看能力,这种传承延续了几百年,直到清军入关。三家人各奔东西,朱姓南下云南保了桂王朱由榔,而我们一族到了福建追随国姓爷保了唐王朱聿键,而你家老太爷子本欲顺运河南下回江南老家,到了山东地界,见当地瘟疫横行,饿殍遍地,动了恻隐之心,于是胡姓这支人就留在了当地治病救人,一住就是几百年。”
说到这郑椋从怀里掏出了一本线装的旧书,翻到一页递给了我:“这是我的十五世祖和你的十五世祖的对话。”
我急忙接过了那本书,繁体竖书手写,纸张已经发黄,最少也有二三百年历史了,绝不是仿品。全书大概有几百页,但是记述和我祖先对话的内容只有半页多一点,文字非常简练。我激动的带着一种朝圣的心态开始阅读,这是时隔十五代人的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