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那些不过是几十亩地,小有宅产的富户。不愿借贷,却被强贷,还要保其他贫户贷钱。贫户偿还不得,身无一物,一走了之,苦了这些富户。而那些阡陌连野的富户,有势力,因连保而对贫户又多了监看之权,一旦贫户还不起。就逼为客户,身家皆没。”
宇柏再冷笑道:“至于那些拥田百十顷,真正的豪强富户,青苗法能动得了他们?你能指望官吏逼他们借青苗钱?青苗法利低,确能抑豪强的高利贷。可这仅仅只是稍抑而已。并不损豪强富户大利。天下民户五等,豪强、巨富、小富、平户、赤苦,青苗法是大损天下小富!须知小富之户,才是天下根!所谓耕读之家,大多皆是小富之户,便如守正一般。这哪里是护天下根,是损天下根!”
鲜于萌也掺和道:“没错。就如市易法一般,面上看,市易法削了豪强商贾之利,可天下商贾终归是中家小家居多。官府市易务俨然一巨商。还有官府强权为凭,强卖强买,豪强商贾只是损利,中家小家则是损根。市易法一行。中家小家破家者不计其数,这与青苗法是一般道理。”
王冲有些走神了。他想到的是后世所得税法……的确是一般道理,至少就青苗法而言,对豪强富户还只是利害皆有,而对一般富户,那就是彻底的盘剥了。由此来看,王安石之智在后世依旧发扬光大啊,老老实实挣钱的中产阶级,是最佳的盘剥对象。
范小石被批得体无完肤,索性把问题捅大:“你们也只是司马温公旧论,于国家何益?国家贫弱,就得另开财源。莫不成就袖坐观作事之人,品头论足而已?荆公之法,义还是削强富国,即便施行有差,有害民之处,却还是让国家积起了财帛。神宗朝、哲宗朝能战西夏,能平四边,不就是靠了新法?”
宇柏嗤笑道:“所以就有五路攻夏之败?有四边乱起?”
鲜于萌又发扬了踩在别人肩上一语惊人的传统:“积起财帛就能安邦定国,就能国泰民安?当年太祖皇帝以封桩库积财,买回了燕云么?”
范小石哼道:“作事便有错,不作便无错。旧党当政,别攻夏,根就是卖边祈和,若是到国家危急之时,怕还要卖国求安。”
这就扯得远了,王冲赶紧调和。不过两边的论点都很有意思,宇柏鲜于萌认为,富国不等于强国,这一点王冲很赞同。
“富国”这个概念在此时很成问题,“富国”富在了谁身上?皇帝与士大夫身上,而皇帝的发言权很大。换了神宗,甚至哲宗皇帝,对自己的皇帝位置有责任心,还能务实地看问题,可徽宗么……这皇帝位置是老天砸下来的馅饼,这位书画双绝的艺术家不定心底里是不屑的。章敦眼光老辣,所言“端王轻佻”,不在其品行,而在此心性。
就算只有皇帝和士大夫,在熙丰变法之前,各方还能充分参与,定策还有广泛的博弈。可变法后已是党争之政,国家富了,该干什么,能干什么,能理性对待么?不能,因为台上就只有一派人马了,这时候只能祈祷皇帝和当政的官僚集团足够冷静。
可现实是,赵佶和他所亲信的臣僚们,显然没这份冷静,也看不到实际问题,甚至有一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满足感。他们干了不少实事,大办教育,大兴救济,以及对西夏用兵,征剿西南蛮夷。可接着他们要干的蠢事,就把自己和整个国家葬送了。
由此王冲又有了一分深悟,靖康之祸是怎么来的,小儿持金啊……
不过范小石所的又是另一番道理,国家要维持下,就得求变,这也是王冲很赞同的。根的问题不是变不变,而是怎么变。
这么一看,王冲是不折不扣的蜀党,其实宇柏、鲜于萌和范小石也与王冲一样,根底都是蜀党。只是落在具体的法令,以及对王安石的观感上,各自有所偏差。
王冲调和,问题回到眼前。在青苗法的褒贬上,范小石没有辩过宇柏,但他依旧不认输,王冲有心在兴寨搞青苗法,这就是支持。
青苗法在元佑更化时废止,而哲宗亲政后,又诏各路常平官复青苗法,此时官家登基后,蔡京也力主尽复,却因地方抵制,实际已名存实亡。
范小石道:“王荆公在淮南行青苗法很顺利,明只要是在一地,有人亲自盯着,青苗法还是善政。兴寨要化夷入汉,要紧附田地,还要渡青苗难关,此法正合适。”
抛开对王安石青苗法的评判,宇柏首先考虑的是此事的政治影响:“守正在此行青苗法,他日被翻出来,旧党都会当守正是献媚新党,走新党之路,这对守正很不利。”
经历过了县学之事,大家都很清楚,王冲绝不是新党。
王冲摇头道:“青苗法之害,你们已辩透了,也坚定了我的信心。我要办的青苗法,绝非王荆公的青苗法。是取该法之善,绝该法之害。”
宇柏皱眉道:“那岂不是新党也不喜,旧党也不喜?”
王冲嘿嘿笑道:“我字守正,作事就只往正处,哪管什么新党旧党!”
范小石也犯愁道:“这不就是蜀党之路?他日守正要如何在朝中立身?”
“朝中立身?我要的是天下立身,朝中……谁管他们?”
王冲言语豪迈,让范小石等人心绪激荡,都以为王冲不避艰难,要往直中求道,却不想王冲心里正嘀咕道,再过十年,这朝就没有了,我管那班混帐君臣怎么看。
三人顿时无比好奇,王冲要怎么改青苗法?
ps: 唔~大致思路正了,以后像这样的章节会少一些,谈问题也会在事情里谈,咱还是用事实讲道理~~
精彩推荐: